校园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动转发新闻网栏目 - 校园看点 - 学生天地

【文艺花园】 与自己和解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扶贫一线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最近有句类似毒鸡汤的话很火:“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世界之后仍然热爱生活”。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罗曼罗兰说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强大的乐观主义,无论生活怎样恶劣,依然拥抱它,虽然它带刺,但那些使你受伤的,也会让你更加强大。

  在这里我想把这句话改一下: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到自己的平庸与无力之后,依然可以平和的接待自己。

  最近看了好多电影:《挣扎:生命与失落的艺术》《波西米亚狂想曲》《罗马》《迦百农》《小偷家族》《四个春天》。这些新鲜但伟大的电影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持续的处在一种震撼和感动的情绪之中。伟大的事物总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我们总是这样说,似乎这样就可以解释伟大为什么伟大。

  《挣扎:失落与生命的艺术》说的是波兰雕塑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苏卡斯基传奇的一生。他年幼时就显示出才华横溢的一面,很小的时候就被一名艺术家发现,并推荐到专业的艺术学院学习。但在有着悠久艺术历史的学院里他没有不自信盲目崇拜。他激进地认为学院里教的都是死尸,没有生气没有活力。于是他就退学,去探求有生命力的艺术。这个固执又自恋的天才就算老了,也能看得出他眼睛中不能被浑浊掩盖的活力。他一生不知道创造出多少让人感动到叹为观止但是表达形态又各异的雕塑艺术品。

  有时候我会对天才感到好奇,是不是他们的感官就和我们不同,要不然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容易的触碰到感受到类似于生命本质,宇宙本质的东西呢?是不是他们的脑细胞的连接方式和连接数量和我们不一样,要不然为什么他们能够迅速的并且充满效率的表达自己对于生命和宇宙本质的看法和随之而来的情绪呢?

  无独有偶,《波西米亚狂想曲》也是描写了一个天才的一生。我们习惯的认为成功之路总是充满坎坷,在迎接胜利女神之前,总要接受失败之神的种种锤炼。可这种带有偏见的看法是错误的。皇后乐队的传奇主唱弗雷迪·莫库里从默默无闻到妇孺皆知,并没有什么大的挫折。他的才华似乎像活水一样源源不断,唱片一张比一张有人气,一张比一张更有质量和厚度。

  似乎,世界是属于天才的。

  似乎,我们普通人不配拥有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像天才一样,领略世界,生灵,宇宙,自我的美。

  我陷入了一种困境。我不明白为什么普通人要存在,难道是为了衬托出天才的伟大吗?为什么我不是天才,为什么我要忍受这种庸俗,一直从我活着,到我死去呢?不可悲吗?

  在人生的前端,人总会有各种迷茫和疑问,于是人就会去寻找方向和答案。有人喜欢和人交流从而解除疑惑,有的人偏于内敛,喜欢自己寻找,从书里,电影里,现实经历里,找安定。

  我看到《小偷家族》里那一群彼此温暖而聚集起来的穷人们在坚强着不受妥协的活着,我看到《罗马》里那位身份低贱的女仆仍有好好的体面活着的欲望,我看到《迦百农》里那个被虐待长大的小男孩无怨无悔近乎发自本能的保护和喂养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只比自己小十岁的婴儿,我看到《无名之辈》里四个底层的小人物被沉重如铁的现实嘲弄但依然找寻自己尊严,我看到《四个春天》里那对老夫妻每天在认真的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但没有让自己无趣。

  是我太狭隘了吗?还是那个老问题,平凡等于平庸吗?等于庸俗吗?也许平凡的人生有平凡的美,我总是执着于求索类似于沙粒天国的命题,总是执着于探求更深的感受,更本质的触动。我乘着偶然飘吹来的风儿,飘在云端,而那沾在脚上的泥土,一看不看。

  应该回到大地。俯瞰万物很美妙,可凡人呆长了也承受不了高空的低压和气流。烟火气,泥土味,见识少但淳朴的农妇,油腻但又顾家的老板,流里流气但却有正义感的小青年,淘气捣蛋但是心底善良的熊孩子。这些“庸俗”的东西,会有美的,而且真实,似乎更能贴近你的心。

  和自己和解,和稍显不足的自己,差强人意的自己,甚至不能忍受的自己和解。总要和解,你还要借着这副肉身在人间继续历练。

  作者:陈政元

  编辑:成佳源

编辑:0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