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动转发新闻网栏目 - 校园看点 - 学生天地

【时事茶座】观《一麦相承》,学院士精神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等信息)。

  

  

  农学院农学类1603班 《一麦相承》纪录片观后感

  

  “他们远看像卖炭的,近看像要饭的,一问是农科院的”——陕西关中的杨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他们皮肤黝黑,朴实无华,像原野里生长的庄稼。然而他们却在小麦育种、樱桃栽培、肉牛养殖等农业技术领域摘下了一顶顶桂冠,登上了一座座高峰,实现了中国相关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的,这就是一代代西农科研人的风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赵洪璋院士解决大半个中国口粮问题的光辉事迹,他的奉献精神将长存我们心中。

  ——曾孟柯

  

  看完这个视频,心中颇为感动,感动于赵洪璋老师的精神和毅力,几十年如一日的做好小麦育种这个工作,“碧蚂一号”的选育凝聚了老师很大的心血。人们常说,西农是一所扎根于中国西部、情系三农的学校,我们学校的很多老教师从那一代就为科研付出了很大心血,这样一种精神是当今的我们所欠缺的。

  作为一个育种专家,即使是恶劣天气,他也会冒着滂沱大雨前往田里观察倒伏情况,连妻子也打趣他“你眼里只有一个小麦”,赵老师答“就连一个小麦也没搞好啊”,可见他对小麦育种抱有多大的希冀和期望啊!去武功、咸阳、乾县实地调查,和农民们做朋友、促膝长谈,这是何等的伟大与无私啊!

  科学求实,很多东西不是在实验室做做就能做出来的,还需要去实地调查,农民认可的品种才是好品种,农民愿意种的品种才能推广。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推动了新中国的种植事业,解决了中国人的口粮问题。他的精神也将生根发芽,生生不息。作为一名农学学子,要向赵院士学习他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新中国的育种事业做贡献。

  ——乔静娟

  

  赵洪璋院士的事迹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赵老师没有论文,而没有进入到教授行列,他把所有的精力全用到了育种中:他总是骑着自行车载着学生,从杨凌经过武功、兴平、咸阳去观察麦田的情况。

  毛主席得知了赵老师的情况后,给赵老师敬了三杯酒,他说“我解放了全中国,但是你救了全中国”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十分动容。

  赵老师留给他的子女的只有一个装满荣誉的皮箱,让我们为老一辈研究人员的清廉所感动。

  ——白金泽

  

  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就开始把野生的小麦当作食物。而我国是小麦栽培最古老的国家之一,距今四千年前的夏朝初期,在淮北平原就已有小麦种植的记载。

  我国小麦生产随着育种栽培技术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小麦育种栽培学家赵洪璋院士居功至伟,他先后育成以“碧蚂一号”、“丰产三号”、“矮丰三号”为代表的几批优良小麦品种,其中“碧蚂一号”年最大种植面积达9000万亩,“矮丰三号”的育成推动了矮化育种的发展,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赵洪璋将一生全部奉献在小麦育种上,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本着最纯真的热爱和最朴实的愿望,沉浸在土地中。身为农学院的学生,赵洪璋院士是我们学术研究上的楷模,又是我们人生的导师。

  ——王厚玉

  

  赵洪璋院士亲自下地,定点试验,与农民交朋友,亲切交谈。无论晴天还是刮风下雨,地里的第一个脚印都是赵老师留下的。他的这种科学求实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敬仰,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是我们应当借鉴并不断尽力靠拢的一生。

  身为农学人,有这么优秀的前辈作为榜样,我们更应该发扬“诚朴勇毅、科学求实”的科研精神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张苗苗 

  

  中华文明,生于农耕,长于农耕;后稷教稼,神农树艺,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石。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便已有小麦在我国的种植考据。建国以来,气候严酷,虫灾病害频发,全国人民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赵洪璋院士培育的“碧蚂一号”在当时的丰产效应、抗病效果显著,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拯救广大人民于危难之中。毛主席这样评价他:“我解放了全中国,你解救了全中国。”

  在小麦育种的后续研究过程中,赵洪璋院士亲力亲为,数十年如一日,始终要求自己要在麦田上踏上第一步。尽管赵洪璋院士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永远流传,我们将会是他的精神践行者,立志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周基福

    

来源:农学院农学1603班

编辑:秦格格

编辑:0

终审:靳军